中新网新疆正文
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博湖县:生态+产业让美丽乡村流金淌银

2021-01-23 00:22:24 来源:中新网新疆
字号:

  中新网新疆新闻1月23日电(郭城)随着“两山”理念的付诸实践,博湖县强化“生态、旅游”两大支撑,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摸索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路径。

  博湖县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名。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是全国四大苇区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随着“两山”理念的付诸实践,该县强化“生态、旅游”两大支撑,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摸索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路径。

  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距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1公里的路旁有一幢白色小楼,这就是以生产博湖芦苇画著称的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所在地。1月20日,公司的手工艺人们正在精心制作芦苇画。

  “我们依托博斯腾湖优质的芦苇资源,探索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通过文化创意和传授技艺两个核心产业,让文创赋能绿水青山。”公司负责人杜玉新说。

  从2007年成立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第一次打出“博湖芦苇画”品牌到现在,杜玉新的芦苇画每年能销售两三千幅,最远已销到了日本、韩国,不仅成为独具特色的“博湖礼物”,还成功入选“新疆礼物”。

  阿勒奇芦苇画的走俏是博湖县践行“两山”理念谋划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博湖县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争当“两山”理念的实践者和创新排头兵,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促互赢的发展路子。

  乌兰再格森乡紧邻大河口景区,通往沿湖各景点的218国道横贯全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聪慧的博湖农民紧紧盯住大湖,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旅游钱——目前,全乡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和特色民宿已有31家,30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50%以上的村民在县里买了房,六成以上的人家有了小汽车。

  优良生态助推绿色产业

  为了让游客满意度从“舌尖”走向“心尖”,博湖县找准全域旅游和特色农业的结合点,以“种植风景”的理念在乌兰再格森乡和塔温觉肯乡分别成功打造1500亩、200亩花海。

  芬芳的花海、静谧的农园、碧绿的湖水、清雅的民宿……这些元素恰好满足游客田园休闲的需求——美食之外、玩乐之余,留下的是别样的博湖味道。

  生态兴则产业兴。当生态与农业在相互促进间实现更深入的交融,博湖县有力地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命题。

  “我们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造就了特色明显、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让老百姓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当天,正在冷库向乌鲁木齐、昌吉调运冬储菜的哈尔恩根村奔跑百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赵世彪说。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28户,涉及1000多亩有机土地,带动社员年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

  当然,哈尔恩根村的成功在博湖县并非孤例。

  通过种树、栽花、搭棚、建园和办节等,博湖县精心培育出本布图镇“富民蔬菜采摘观光园”、才坎诺尔乡“西海百果园”和乌兰再格森乡“乌兰果蔬采摘园”等一批融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生态农产品转化为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并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旅深度融合。

  生态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高质量的旅游产业也撬动了生态资源的“变现”。

  随着博湖芦苇画知名度越来越高,杜玉新成立了巴州阿勒奇手工艺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定期到全县各个村包托邻县进行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芦苇画的制作,还包括传统服饰、特色编织等工艺。

  如今,巴州阿勒奇手工艺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已培训了300多名村民,公司还吸纳了30多位村民作为自己的员工,每人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

  中药材产业是塔温觉肯乡发展特色种植的一个亮点。该乡克日木哈尔村灵峰家庭农场投资150万元,种植金银花150亩、板蓝根300亩,带动300余户低收入群众实现增收。

  “我们这儿空气好、土壤好、水质好、阳光也充足,药材长得特别好。我就负责平时的管理,每个月有1500元的工资。”村民艾力江•司马义说。

  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绿色发展是长久之计。“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博湖县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把旅游业定义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围绕生态产业化,初步形成了“旅游+农业”“旅游+美丽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多种发展模式,以更有活力的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博湖县委书记肖牛表示:“‘两山’理念在博湖县的践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我们将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

(编辑:程勇)
我们的微信、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