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正文
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小馕饼 “烘”热大产业

2021-05-26 18:40:21 来源:中新网新疆
字号:

  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26日电(孙启庆 李风霞)馕是一份美味,也是一张名片,更是一个快速崛起的产业。作为新疆特色食品,馕一直深受大众喜爱。近年来,小小的馕饼,正从家门口小馕坑生产方式走上产业化之路,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找准发展路子

  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为打破耕地资源匮乏对传统农业发展的限制,县乡两级专门组织“访惠聚”工作队、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一块研究讨论产业增收出路。托玛艾日克村农民有世代打馕的习惯,加之该村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坪薄皮馕主产地,“把农民手上的打馕技艺和本地特色变成挣钱的主要门路,走馕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各级干部和村民的共识。

  托玛艾日克村利用绿色小麦、恰玛古等优质馕生产原材料和本地面粉加工龙头企业优势,成立杏乡馕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生产运营模式,日均馕生产量10万余个,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现代化馕坊、馕研究基地、连锁馕坊店、电商平台销售的全产业链馕产业园。

  身为柯坪县薄皮馕制作技艺传承人,村民吾拉木·木旦力甫对馕的制作工艺早已了熟于心。然而,工业化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塑还是颠覆了他对馕的认识。

  “过去和妻子围着家里的小馕坑转,劳神费力,一天才能打150个馕,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吾拉木说,如今他每天可以制作近700个薄皮馕,月收入8000多元。

  提升组织化程度

  考虑到个体打馕户要边打边卖、精力分散、效益不高,2018年5月村委会组织分散经营的打馕户成立杏乡馕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在全县设置了31个固定销售点和2个移动销售点,并和县内学校、机关食堂签订了订单合同,保证了销路。

  “产业园每天生产10万余个馕,市场供不应求。”吾拉木自豪地说,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让柯坪薄皮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2019年5月,吾拉木工作的杏乡馕产业园建成了1800平方米的馕饼标准化生产车间,安装了一套标准化全自动馕生产线,投产后不仅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还提高了产品品质,为今后馕产品进入商超销售奠定了基础。随着馕产业园的建设,二期、三期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建设集传统馕文化宣传、展示、体验、品尝、购买、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示范一条街,引导更多具有一定打馕技术的农户入驻经营。

  筑牢品质基础

  产能大幅提升后,小馕饼如何卖个好价钱,关系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托玛艾日克村馕产业的发展就曾遇到一些困惑。

  “我们成立合作社,建立销售网点,但销量一度低迷,有的销售点一天20个馕都卖不掉。”吾拉木回忆说,成立之初,合作社生产的馕品质参差不齐,每个馕的大小、火候都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就不买账。

  标准是形成馕品牌特色的重要因素,是品牌生命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标准,就没有现代馕产业。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托玛艾日克村的合作社带领大家对薄皮馕的形状、大小、烤制时间等标准进行研究,制订了标准化的工艺流程,曾经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薄皮馕渐渐从市场上消失。

  “统一标准后我们的馕销量直线上升,彻底扭转销售低迷的局面。”吾拉木说。

  拓宽销售渠道

  标准化生产线建成后,馕的产量不仅提了上去,还通过了食品认证进入了商超,柯坪馕终于“走出”了柯坪县。合作社借助龙头企业市场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发展了“电商+实体”的馕营销模式,通过企业成熟的线上、线下销售途径,线上实现了企业的面粉销售到哪里,合作社的馕产品就销售到哪里,线下实体销售铺货覆盖武汉、广州、上海、杭州、乌鲁木齐市、哈密、昌吉、阿克苏市等地,年销售额达到了7200万元,合作社社员和就业人员腰包鼓了起来。

  合作社成了真正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发动机”。按照一个传统馕坑安置2户村民的方式,开发和面工、配送员、保洁员、保安等岗位,吸纳了65人就业;标准化生产车间以流水线的方式,在和面、切面、称重、揉面、扎花、烤制、包装等工序设专人操作,吸纳了70人就业。合作社现共计吸纳135人就业,就业人员人均月工资达到3500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馕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馕产业园的优势作用,以‘馕+旅游’的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一张亮丽的产业名片。”新疆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托马艾日克村第一书记程峰军对合作社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地说到。

(编辑:孙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