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独山子石化:遥远的地方不遥远 冲出一隅影响益大

独山子石化:遥远的地方不遥远 冲出一隅影响益大

2021-08-06 19:07:43 来源:中新网新疆

吴利平博士(中)面对橡胶装置后处理系统一年停工400多次的现状,从产品配方入手,解决了连外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刘静摄

独山子石化公司技能专家张全军在给青年员工传授操作经验。吴长占摄

独山子石化研究院宋玉萍博士研究稀土橡胶15年。图为她正在做实验。李秦 摄

独山子石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合成橡胶研究所所长韩明哲在仔细查看聚合物引发剂体系的相态。 朱荣辉 摄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6日电 (李志强)新疆独山子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与延长、玉门齐名。成立于 1936年的独山子炼油厂(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前身)开始土法炼油,迄今已有85年的石油炼制史。虽然地处边疆,远离高效市场,但是从土法炼油到集炼化一体,独山子石化公司突破“孤岛经济”而实力日增,冲出一隅所囿而影响益大,业跨天山南北而登高望远。

  国家急需责无旁贷

  新中国成立前,独山子炼油厂历经清政府开发、新苏合营,由于国家积贫积弱、时局动荡,生产时开时停,一直惨淡经营。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关注独山子的发展。1958年9月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来到独山子炼油厂,带来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

  朱德听取了研制新产品情况,参观了新产品样品,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综合利用设备和资源,把一切能利用的东西都提炼出来。”

  国家领导人的到来,激励了独山子炼油厂各族职工的斗志。

  独山子炼油厂从1961年起一心一意搞炼油,原油加工量提高很快,可产品品种却很单一,只能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沥青和焦炭等产品,而市场上急需的各种润滑油产品不能生产,多是靠进口。因此,生产润滑油成为当务之急。

  1962年,炼油厂科研分所开始着手对润滑油进行研制。1963年,克拉玛依低凝原油开始输送到独山子,这为生产润滑油提供了条件,当年即开始由本厂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设润滑油糠醛精制和润滑油调和装置。同时又在蒸馏装置上进行舌型塔盘试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炼油女工程师徐谦钻研舌型塔盘改造,一心扑在工作上,被称为石油战线的科研技术标兵。1963年9月,她带着试验报告到北京参加第一次石油科学报告会,会后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4年,独山子用新型的舌型塔盘加工低凝原油,生产出了合格的润滑油基础油;次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各种润滑油,填补了国内润滑油产品空白。

  上世纪60年代末,为解决我军的坦克、机枪在“三北”地区低温条件下无法使用的难题,国家将研发低温军用油的任务交付独山子。原独山子炼油厂科研所所长王继谔接到命令当天,就带领科研团队进入素有“无人区”之称的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是新疆最寒冷的地方,滴水成冰。王继谔和他的团队大幅度压缩工作时间,一天当作几天用。为测试油品的低温性能、获得第一手准确数据,他长时间躺在汽车底盘下琢磨推敲,发现是油膜强度不够,最后终于用精制调配的重质基础油,生产出了合格的8号稠化机油,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国家缺乏重交通道路沥青,每年都要花巨资从国外进口。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织进行联合科研攻关,独山子炼油厂也是攻关单位之一。

  失败、再失败,直至成功。经过数十次的试验,重交通道路沥青研制终于成功了。中国在高速公路沥青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突破!1990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70号船用汽缸油的研发也不是一帆风顺,全国共有6个单位从事同类油品的研究,都因种种原因先后搁浅,独山子课题组负责人刘军整整用了5年时间。评定汽缸油润滑的高温清洁性、扩散性、抗水性、酸碱中和能力等十几项严格的理化指标,所用的仪器设备从未见过,全靠国外简单的文字资料来想象设计和制造。

  “试验中的一切损失由供油方负责!”刘军说,1996年在上海进行了长达4个半月的远洋实船试验时,45条人命,价值1.5亿元的万吨远洋巨轮交给了他,他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体重减轻了5公斤多。但是,他们所研制的CZA70号船用汽缸油却经住了1.62万海里(3万公里)的远航考验,主机汽缸润滑良好,无划伤、无结焦、无活塞环粘卡现象。刘军至今依然很自豪地说:“油品质量完全可以和英国Alexa50汽缸油媲美,填补了我国的空白,结束了我国70号船用汽缸油靠进口的历史。”

  如今的独石化已经由最初的厂办科研、与科研机构合作,发展到拥有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原油评价、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三大研究中心,相继建成中国特种设备检测中心、自治区橡塑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催化剂及新材料实验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研开发体系。

  合成橡胶一枝独秀

  近几年,我国合成橡胶产能快速提高,但未能从根本上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每年进口量依然很大。26年来,独石化广大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一度面临很多生产技术难题,磕磕绊绊一路走来。26年来,独石化根据市场需求,目前已开发了应用于不同领域的高性能合成橡胶,打破了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长期垄断,可推动我国加快普及节能环保的绿色轮胎。

  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军事国防上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比如,一辆坦克要用800多千克橡胶;一般3万吨级的军舰要用68吨橡胶,差不多军事装备、空军设施、国防工程都有橡胶的足迹。从上世纪中叶,我国科研工作者就一直致力于橡胶的研究,避免受制于人。

  1995年,独石化年产2万吨顺丁橡胶装置投产,该装置设备除部分单机引进外,均采用国内设备。开工后因工艺参数控制不到位,造成质量不稳定、用户投诉等种种问题,成了“老大难”,短短几年,车间换了几任领导,都无法解决。有人甚至提出“干脆关掉算了”。

  1999年,独石化乙烯厂人事部门的领导找到碳四车间主任蔡建新,试探性地问他想不想去试一试?当时全厂几乎没人敢接手顺丁橡胶车间这块“烫手山芋”。蔡建新居然同意了,他说:“我想不明白,我们车间供应的丁二烯原料是非常优质的,可为什么搞不好呢?”

  就是抱着这样的思想,他走马上任了。首先从管理入手,与公司攻关团队逐步摸索形成成熟的工艺操作卡,短短几个月,装置运行大为改观,产品质量雄居全国同类产品榜首。加之橡胶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独石化上上下下喜笑颜开。2002年,装置经改扩建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年,产品还出口到了东南亚。

  2001年,由青岛科技大学、独石化研究院、青岛黄海橡胶集团公司承担的《万吨级高性能顺丁橡胶材料制备技术及轮胎应用评价》项目立项,成为国家“十五”规划发展科研项目材料类近200个项目中的一项。2002年完成实验室研究,2003年中试成功,国家科技部根据项目进展及对国内橡胶业的推动前景,又将该项目确立为“十五”规划发展期间材料类的20个滚动科研项目之一,继续加大对科研开发项目的投入与推进深度研究。

  2009年8月,独石化新建18万吨/年SSBR/SBS橡胶装置投产。其中丁苯橡胶装置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装置,买的是国外工艺包,而当时只有一家专利商投标,国外商家在技术输入过程中除了对中国有所保留,还对中国进行化工技术封锁。

  吴利平,在南开大学获得高分子专业博士学位,又在复旦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当时正担任装置技术员。她面对装置开工一年来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后处理系统一年停工400多次的现状,从产品配方入手,规范技术指标、进行产品参数调整,解决了连外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今,独石化拥有世界一流的合成橡胶生产装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溶聚丁苯橡胶中试装置,具备实验室研究、小试技术开发、中试试验到工程化技术转化的全套产品研发流程体系,为高性能合成橡胶提供了有力平台。

  随着国家级项目钕系顺丁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等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填补国内空白,独石化承担各级别科研项目50余项,牵头橡胶类国家标准起草2项,形成技术秘密20项,是国内唯一生产环保橡胶的企业,通过了欧盟认证,成为普利司通、锦湖等国内外著名品牌的轮胎材料,实现了“中国制造”取代了“依赖进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合成橡胶行业仍处在“滚石上山”的爬坡路上,作为合成橡胶研发机构,独石化还将不断强化自主创新,逐步在官能化改性技术、稀土顺丁橡胶系列化、氢化SBS、氢化SIS、高端鞋用料等领域进行重点技术研发,逐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国家紧迫需求。

  满足美好生活追求

  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代又一代独石化人的接力奋斗,使得被国外长期垄断的高端化工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下降,让寻常百姓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享受质量更好的产品。

  茂金属薄膜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它就是我们在田间地头看见的塑料大棚。以前的这些大棚膜是用一般的原料生产的,大家都知道光合作用对农作物很重要,万物生长靠太阳,随着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大棚膜有更好的透明性和拉伸性能。因为大棚膜的质量不好,就好像是一块有污渍的玻璃,影响产品质量。不干净的玻璃可以擦洗干净,但是大棚膜的洁净度想要提高难度非常大,需要先进的工艺技术手段才能达到,要干净透明还要有好的拉伸性能就更难了。一段时间内,国内没有生产这种高品质大棚膜的原料,而进口的价格又高,所以国内大棚膜的生产主要用进口原料和一般原料掺混使用。

  独石化主动和专利方合作,带领团队消化专利技术。科研人员根据装置实际,与车间技术人员制定了90项准备工作清单,实施了27个检修项目。经过6天平稳运行,试产一次成功,填补了国内又一项空白。现在,专利方都愿意和独石化合作,独石化成为化工产品专利生产的金牌用户。

  晶点一直是茂金属聚乙烯产品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为解决晶点控制这一关键问题,独石化通过优化多项工艺参数,实现了产品晶点的完美控制。同时,独石化通过反复推演催化剂切换方案,最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Unipol气相工艺上的两种茂金属催化剂的连续切换,将切换时间由原先的56小时缩短至6小时。

  2014年以前,独石化科研人员在做市场调研时,得知下游厂家使用独石化的原料生产管材时,管道连接的弯头和固定件等配件的生产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厂家希望独石化能够生产出这种弯头的原料。

  了解了用户需求后,独石化决定自主研发管道弯头的生产配方。通过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对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生产出了商家需要的管道弯头、配件的原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从此商家再也不用进口价格高昂的国外原料了。

  如今,独石化已形成了管材料优势系列产品,目前国内也只有独石化能生产各种型号的管件原材料。TUB121N3000B入选国际PE100+协会、国内G5+协会优质产品名录。用这种原材料市场的燃气管和水管,比传统的不锈钢管材更干净卫生、好安装、耐高压、耐腐蚀,可以放心使用50年以上。

  GPPS是指通用型聚苯乙烯产品,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如塑料容器、儿童玩具外壳等。之前,独石化生产的GPPS-500产品一直以质量稳定、性能可靠在业界享有良好口碑。近年来,该公司通过科技攻关、质量改进后,将原本有着淡蓝色半透明光泽的GPPS-500产品粒料变成纯净透明的GPPS-500NT聚合物产品。GPPS-500NT可以被应用在高档灯具的导光板等诸多领域,而且每吨原料成本比原先采用的有机玻璃材料可以降低近万元。

  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透明饭盒、杯子、餐巾纸、尿不湿等等,有些原料以前只能依赖进口,价格高昂,是独石化实现了“中国制造”,取代了“依赖进口”。

  2020年,独石化生产的聚乙烯HD5502XA、聚丙烯S2040等防疫物资原料生产和保障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发来感谢信,对独石化出色完成医疗物资保障组下达的多项紧急调拨任务表示感谢。

【编辑:闫文陆】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可信网站验证]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2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